為什麼我那麼焦慮
《門診小記 ,
一個病人躺在針灸床上很低落又很激動的說著:
「前幾天出去玩覺得很開心,很放鬆,很久沒有這樣的感覺了,於是想說嘗試著躺著睡睡看,但是一躺下來就突然覺得好焦慮好焦慮,我覺得我應該要趕快吃藥,但是又覺得為什麼自己這樣,為什麼自己好奇怪,需要看身心科吃藥好丟臉,為什麼我都跟別人不一樣」
我說:
「你一點都不需要跟別人一樣,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模樣,可以活出自己很棒的樣子!並不需要用一個既定的框架,逼迫自己努力的擠進去。例如胖瘦美醜,有時候我們發現,但有時候會看到胖胖的但你覺得很美的人,即便這不一定是世俗所認定的價值觀」
「如果今天你有好朋友身心有狀況需要看身心科,你會覺得他好丟臉而不喜歡他嗎?還是妳會想去多陪陪她,了解她有沒有什麼困難?」
每次問到這個問題,回答總是第二個答案:一點都不覺得朋友很丟臉。但是為什麼大家總會覺得自己很丟臉?怎麼發生在自己身上,總是都不一樣了?
在台灣,有身心問題的患者有極低的就診率,通常都是污名化的問題,很怕別人用有色眼睛看待自己,害怕疾病被發現影響工作升遷、影響人際關係。的確,這些有可能是目前仍存在的狀況,但這個社會已慢慢的增加對身心疾病的重視,也許多的名人站出來勇敢的訴說自己的身心狀況,讓更多的人了解身心疾患,就期待能夠越少的負面認知。
當問題能夠被看見,也才有痊癒的機會。
焦慮會影響工作及生活的品質,常常會有「災難化」的思考,遇到挫折或是困難,以前的自己都可以克服的,現在卻「自動化」的想到,我慘了!我完蛋了!我一定沒辦法的,陷入了災難化的思考模式,不只工作做不了,也焦慮的睡不著覺了。每天的無限循環,讓自己的身心更加的疲累不堪。
但仔細想想,這些困難真的導致無法解決的「災難」嗎?
還是這只是我們這個導演,自顧自的在頭腦裡面上演了一個不存在的戲碼?
我們一次一次的「訓練」導演,從一個小段落到整齣戲,於是往後遇到困難無意識的就上演這齣戲碼。
但其實,我們是可以有意識的請他停下來的,我們可以學習「蘇格拉底式問法」俗稱「打破砂鍋問到底」,例如
「我很擔心工作做的不好」
「那會怎樣嗎?」
「很怕會被同事覺得很糟糕」
「被同事覺得很糟糕,那會怎樣嗎?」
就這樣,一直問下去,慢慢找到問題的核心,或許這時候才會突然發現,你擔心的可能一點都不存在,也或許一點都不重要
當我們看到了,冰山才有機會浮出來,溶掉一點。
焦慮有一些常見的演出劇本,我們下次再來聊聊!
留言
張貼留言